达斡尔语地名的文化特征
2022/9/24 来源:不详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58927.html
原创牛汝辰
我国的达斡尔族,原居住在黑龙江北岸,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他们饱受沙俄侵略者的烧杀掠夺,被迫南迁,进入嫩江平原。他们南迁后,为了纪念故土,仍以原家乡的地名作为新居处的村名,如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城,是清代著名的抗俄指挥地,达斡尔语称“阿尔巴津”,由附近的阿尔巴西河得名。达斡尔族进入嫩江平原后,以阿尔巴津等地名来命名新的村落,久而久之,“阿巴津”转音成为“杜尔门沁”“雅尔塞”(今齐齐哈尔市辖)、“二克浅”(今讷河市辖)等。
黑河市爱辉镇,取名于爱辉河,“爱辉”达斡尔语意为无畏,爱辉河位于黑龙江东岸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俄语称芒嗄河。
齐齐哈尔市在清代是我国北疆重镇,名出于达斡尔语“齐齐哈喇”的音转,为边城、边地之意。
坐落在嫩江西岸的富拉尔基,是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音转,意为红岸,据说这里曾经盛产红玛瑙石。
齐齐哈尔市西南之昂昂溪,是达斡尔语“昂阿奇”的音转,意为狩猎场。
齐齐哈尔西部之梅里斯,是达斡尔语“米勒斯”的音转,意为冰。哈力屯,为达斡尔语“哈拉”的音转,意为小溪。
德都县城旧称德都勒屯,原是达斡尔人“德都勒”氏居住的村落。嫩江县城旧称墨尔根城,由嫩江支流墨尔根河得名。“墨尔根”系达斡尔语,意为善骑射的人。
(一)反映宗族观念的地名
1.以氏族名称命名
达斡尔语地名具有以下特点:①部分古老的城屯名称成为达斡尔族氏族组织形式哈拉或莫昆的名称。如戈博尔(郭博勒,郭贝勒)、得都尔(德笃勒、德都尔)、额苏里、阿里岱、克殷等地名分别成了郭布勒、德都勒、鄂斯尔、阿尔丹、克音等哈拉的名称;而雅克萨、阿萨津、多金(锦)、额尔土(额尔图)、塞布奇、固浓、都逊、乌尔堪、海伦等地名分别成了雅尔斯、阿协金、多金、额尔根浅、色布奇、固茶、都松、瓦尔(勒)克、海兰等莫昆的名称。
②部分近现代地名以氏族名称命名。如德都勒、雅尔塞、多金、新多金、海兰、哈仁浅等。这两种命名形式反映了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是浓厚的宗族观念在地名中的表现形式。
2.世居地名移植在达斡尔语近代地名中
有许多以世居地即黑龙江中上游及精奇里江地区的山川地名作为新居地的地名,如博克多、二克浅、查哈阳、八旗哈、东塔哈、登特科分别是以世居地的山川地名命名的。此外,在近代和现代地名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点有一些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地名。如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的“梅里斯”和甘南县境内的“梅里斯”及扎兰屯市境内的“梅斯勒(店)”等;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的“多金”,嫩江县境内的“多金”以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的“新多金”“多金(浅)”“哈力”“哈力(浅)”“新哈力浅”等;甘南县境内的“查哈阳”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的“查哈阳”等。它们在时间上有先后,因此,有些后来辟建的村屯冠以“新”字;而后者则一般是同一地名村屯的人新建并沿袭原有屯名的。这种异地同名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达斡尔族重视宗族的文化观念。
3.以领属格“浅”表示氏族或屯主归属
在达斡尔语中“浅(或沁)”附加在名词之后可表示“某某的”等意,表示归属。达斡尔语地名中有大量带“浅”或“沁”字的,如讷莫尔浅、塔文浅、哈仁浅、哈力浅、套力浅、杜尔门沁、阿尔哈浅等。其中有一部分带“浅”字后缀的地名命名体现了命名者借此表现建屯者及地盘的氏族归属,同样也是宗族观念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
(二)反映血缘氏族聚落的地名
明末清初,达斡尔族社会正处于氏族宗法制晚期。这个时期达斡尔族地区的地名从其分布和社会特征上表现出血缘氏族关系的单一性,尤其是古代地名和近代的早期地名更是如此。这两个时期的每一个地名几乎都代表了某一氏族。他们彼此间以单一血缘关系而聚居,每一个氏族都有其中心——宗屯,而每一个氏族内部的各部落则围绕着此中心划块联合组成该氏族的分支——子屯。
这种分布及社会关系特征与当时达斡尔族社会鲜明的宗族性质是相适应的。以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早期地名为例。清初,在齐齐哈尔一带形成了以下几大氏族宗屯、子屯分流现象:
①齐齐哈尔作为额苏日哈拉的宗屯,在其氏族地盘建起了化木、哈拉、莫克台、东哈力、海格等子屯,而后又建起了长岗子、马哈台、三达户、二沟、李三店、哈拉杜卡提、罗坤等孙屯。
②额尔门沁作为敖拉哈拉的宗屯,位于齐齐哈尔城西北35千米处的嫩江右岸沿江一带,先后开辟了江东拉格齐、北拉格等子屯。西岸的敖拉哈拉则占据布勒金、敖乃、莽格吐、三间房、六间房、一间房、大小拉哈台、西地房子、散达罕、河西、扎木哈等地,辟建了敖拉哈拉氏族的各个自然屯。
③卧牛吐作为乌勒斯哈拉的宗屯,其氏族活动地盘包括李地房子、齐齐仁岗、四间房等地,后来又开辟了五家子、敖宝屯牧场、霍都台牧场、五家地房子、大小文固达、黑大户及哈洲、小哈洲、库木等地。其中,还有库尔堪莫昆北上开辟的塔木维(五辈屯)、舍根、喇嘛房等屯及六七个大小不同的同名的阿拉尔屯。
④音钦作为托莫哈拉的宗屯,将雅尔塞屯由敖拉哈拉子屯转为自己的子屯,并在此后开辟了哈拉布托、东多布台、音钦地房子、吉斯保地房子等。
⑤富拉尔基作为沃日哈拉的宗屯,形成了北连海雅、全和台、万祥岗子、哈拉岗、黑岗、疙疸地房、长春地房子、小北屯、烧锅屯等为方圆的哈拉活动地域。
⑥洪河作为鄂嫩哈拉的宗屯,其莫昆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开辟了后水哈拉、前水哈拉、大高粱屯等子等屯。
(三)反映自然环境及狩猎生活的地名
达斡尔族地区地名的语义内涵为我们勾勒了达斡尔人居住环境的自然景观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达斡尔族居住区的地名有许多来自山、岗、丘陵及江、河、溪名的。
无论是古代地名还是近代地名、现代地名,都有此鲜明的特点。如古代地名就大部分分布在黑龙江中上游西岸沿江一带和精奇里江流域,其中许多演化成氏族名称的其实就是上述地区的山川名称。如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里江中上游南岸支流提格登河流域,“敖拉”本义即“山”;莫日登哈拉聚居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奥列思莫日登域西北的莫日登屯及其周围,“莫日登”本意为“江湾”。
南迁嫩江流域以来,早期分布在嫩江中上游的两岸及其支流,迁出嫩江流域而新建的村屯也大都依山傍水。如黑龙江左岸的瑷珲地区、海拉尔河流域的呼伦贝尔地区、呼兰河流域的呼兰地区、雅鲁河流域的布特哈旗、阿荣河流域的阿荣旗,甚至远居新疆的达斡尔族定居地也都有这种地理特点。
有山有水的地方必然草木茂盛。从达斡尔语地名可以看到,在他们居住区的周围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有“松树(顺斯提)”“白桦(查拉巴奇哈力)”“柳树(巴拉斯嘎提)”“杏树(贵勒斯台)”的“多林丛(哈拉台)”,也有“蒿草(额尔门沁)”“狍耳草(朱家坎)”“芽蓼草(莫和尔图)”“菱角(牙布气)”,甚至还有可供采集并食用的“柳蒿芽(坤密尔提)”“蘑菇(库热)”等野菜。
达斡尔族有可靠历史记载以来始终以多种经营为其经济文化特点,尤其是南迁嫩江流域之后,嫩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为多种经营的经济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从清代以来一直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布特哈地区和齐齐哈尔市郊的达斡尔族村屯名称及其内涵上可得到证实。
从这两个地区的地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达斡尔族生活的区域内有可供“狩猎(布特哈)”、下“猎套子(巴音化月克)”“套猎物的江湾(托苏呼莫日登)”的“狩猎区(昂昂溪)”“狩猎沟(巴特哈多音)”此外,达斡尔族还经营各种副业或手工业,如从事车店业的“达呼店”“李三店”“西店(梅斯勒店或单秃子店)”及因加工粮食而闻名的“恩海兄弟”和“黑油棒子兄弟”。
参考文献
王树人.黑龙江少数民族语族名和地名的原意[J].黑龙江史志,(10).
丁石庆.达斡尔语地名的文化透视[J].黑龙江民族丛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