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年,愿得一笺栖身阳光诗人孙树恒
2023/9/19 来源:不详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disease/a_6359070.html
岁月流年,愿得一笺栖身
文/孙树恒
我是一个从山沟沟走出来的孩子。我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六十年代末期,在九岁时才上学。当时上学,要走四里多路。一天一个来回,中午要带饭,那时候,农村是很穷的,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别说找本书了。我记得,那时村里就一副扑克,还是我的邻居有个在外地工作的叔叔,过年时带回来的,别的只见过毛毛的窗户纸,再就见过小人书。我当时有一本小人书《地道战》,我还在封面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我一个本家的哥哥还赞赏了半天,字写的很好。满村看不到一笺青墨。
后来就随在粮站工作的父亲,搬迁到了白音昌村,那是乡政府所在地,文化生活就多了起来,那时候,最高兴的是看电影。在乡政府戏台子,挂一块白色的幕布。搬一块石头,或搬一块砖头,坐在那早早等着。刚才还喧闹声一片,现在却是静默无声,只有电影故事情节的交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每当打死一个日本鬼子,就不时地拍起巴掌来,非常高兴。
那时正是“破四旧”的时候,很少见到那些文学名著,早当成“大毒草”烧掉了,或是隐藏起来了。我很感谢邻居王叔叔,他是巴盟乌拉特前旗人,大学毕业后,分到乡政府当秘书,他叫王凤岐,他有很多书。我就从他那里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三部名著,那时都是繁体字,我就从学校马老师找来繁体字字典,不认识的就查下,不懂的就看注解。开始根本看不懂,没有读懂内涵,只辨别书里的人物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后来读的多了,读的厚了,就就觉得哪章哪回哪句描写的意象美,辞意美,韵律美,就着意起来,在书上用铅笔画上,以笔记本为笺,记下名词绝句。我在小学时,就把这三本名著读完了,因为读了,便常愿意为之动容,为之愉悦。书香里唯美的情节,无法以语言叙全言尽。因为喜欢了,却只知浅浅的体味,并不能感受书中颜玉的温润,却依然执拗的想学会于空濛中烙下一身文雅的印记。因为有兴趣了,在似懂非懂中,以一笺为砖,敲开了一扇芬芳馨香的文学之门。
那时,王叔叔,还会唱小曲,有时晚上,邻居们坐大炕上,听他给唱《西厢记》,那如泣如诉、凄凄婉婉的曲调,引人入胜。我还借来《西厢记》的唱词,那诗意的文字,那悲剧的情节,让人不忍来读。我时不时也学着王叔叔唱起来,父亲就说,小点声,别把狼叫来呀。我吐吐舌头,把叠的一个纸飞机扔得很远,掉下来,几个孩子相继扔出,看谁扔的更远更高,痛快地,砰!撞到了窗玻璃上了。那纸飞机带着我未来人生的遐思,那一笺笺写满文摘的纸卷便是我追逐文学的梦想。
当我真正把文学当做一种爱好,望着匣中一笺笺纸卷,竟然对生活有了好多喜悦的情绪,感觉活着很充实,很丰富,很快乐。小学毕业时,乡里搞文艺演出,我也展示了一次,写了一个“三句半”的词,跟同学们上去表演了一番,虽然没有获奖,却也很光荣。父亲遇见相识的人,就说,看那“三句半”没有,那是我儿子写的。用着他苍老声音,如同从没有荣光的先辈遗音的声音而驻足,听完之后,看见人们眼中的惊奇和赞赏,父亲好像喝了二两酒似的,脸胀的红红的。我也仿佛穿上了最华美的衣裳。
后来上了初中,我就贪玩了,散学后,去山上捡蘑菇,到水库的沟里打坷垃帐……到了高中后,是去旗里一中上学,每天课程紧紧的,就没有时间,读课外书了。毕业考到扎兰屯农牧学校,学习的任务也少了,文学爱好的萌芽又复苏了,我参加了《鸭绿江文学》杂志刊授学习,从没有忘记在纸笺上记录优美文字的习惯,从积累了很多文学知识和经典习作,对我而言,却是那样快乐而充裕的事。
我曾在书店里,买下自己第一本词选,《唐诗三百首》,每天一定要摘抄一些名句,背一阕词,那感伤的情调,那美丽的词韵,这使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诗歌的境界里。这不仅是心情,也是一种境界。学习是为了长知识,播种是为了收获,在学习收获的同时,还能欣赏别人的作品,不张狂,不嫉妒,正是学习的好时机。
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工作也忙,生活也紧,娶妻生子,压力大了,读有关工作的书籍多了,读文学的书籍就少了。记录在笺的文字也少了。可是,文学爱好在骨子里时时痛着,在心里挣扎着。有时在同学聚会时,单位联欢会,也随机写几首打油诗,实属应景而作,助兴而已,读完了就扔掉了。至今想来,很是遗憾。
是网络圆了我的文学梦。那是零六年春天,一个同事过生日,我写了一篇散文,文章名叫《快乐的像花一样》,我就到《红袖添香》网站注册,在该网站建了个文集,不仅将文章在该网站发,还在该网站当起了斑竹,好像当了个论坛的斑竹,自己不好好写,对不起文友似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为了更好地学习交流,我又担当起《八斗文学》网站的编辑、《诗歌报》论坛的斑竹,使我文学造诣大有长进,诗意绵绵。不知是从什么时候,我善于观察生活的一景一色,每到一地,都要写生活笔记,写点东西,少去噪杂,远离喧闹,以静默的方式,享受着这份安宁的和谐。将心中那种飘忽的思绪,倏然而至。
心,不再是空落落的寂寞,反而有种充盈着的感觉,于是,便会时常自我陶醉在自己的作品里,以我独有的方式浅浅地幸福着,当看到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嗅着那沉沉的墨香,那是汗水浇灌的花朵,是苦涩的馨香;当我被纳入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是心血换来的果实,表现出难以名状的成就感。那一笺笺纸卷早已成为网络里的缩影,那一串串思想的火花也从一笺笺纸卷里燃烧,放射出无尽的光。
因为不断的搬家,我那一笺笺纸卷已化为灰烬,代替它的是网络的充足的信息量,变幻万千。但是仍念念不忘我那那一笺笺纸卷。常常是邀朋共饮,几杯小酒。酒兴之后,独坐桌前,敲击着键盘,思绪如泉涌,智慧如歌。放进自己的文集里,足以抗御这诡谲多变的人间,胸中便有无限的温暖与浪漫。我总是这样,一味宠着浪漫情怀,纵恿着自己的多愁善感,让那颗总会无边漫想的心。
在那细碎的生活,回想一些往事,编织一些梦幻的故事。那一刻,似乎自己就是那个安静朴素的梵高。瞬间,万物都有诗意般的灵性,宛如一颗向日葵,溢满馥郁的香气。
那一笺笺纸卷,彰显文学知识的光辉。文学是人学,文字显人性。从我的字里行间,有感恩,有无奈,有忧愁,有感伤,有感慨,正当我沉静在这样无边的文学瀚海里,想着诗意萦绕于心间。于是,心飞了,随后诗行穿行里,静默,聆听,或者怀想。一首诗,一篇散文,宛若白色的云在天空中飘动,宛如彩色的蝴蝶飘逸起舞,终是在夜深人静,以弥久的香归入自己的多彩空间,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在瞬间让心儿沉醉。
想起年少时读名著那单纯的样子,从没有向往过成为作家。虽然看似不经意的点化,那一笺笺纸卷,那不甚明了的追求。我常想,这不仅是精神的依赖寄托,也是生命的个性张扬,在那一笺笺文字里更蕴涵着美丽、坚韧、醇厚的生命本质。于是,空凭一身想象,任那单调的文字堆砌成心底的一道丽影,那朴实无华的词语,正穿越时空,述说着我的宿命,能够借文字的翅膀飞翔,借一笺清香的心境来表达,那是一种奇妙的缘,不管岁月更替,不问我文学的终点会在哪里停歇,只要努力和坚持,那一笺素心,一笺情思,一笺心绪,就是一种可以依存的一笺书香和诗梦!
犹记当年初相逢,岁月流年,我愿得一笺栖身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供职阳光保险内蒙古分公司,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