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中的文人,文人中的战士

2023/9/27 来源:不详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娜弥雅   辛劳(—),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诗人,一名勇敢无畏的革命战士,将他的热血捧在手里,把它献给了人类正义的解放事业和自己钟爱的诗歌创作。《捧血者——诗人辛劳》一书即是他事业和创作的见证。

辛劳原名陈晶秋,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人,是最早加入左联的内蒙古籍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内蒙古籍作家之一,也是内蒙古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作家之一。《捧血者——诗人辛劳》一书编选了辛劳的作品,以及王元化、聂绀弩、吴强等名家对辛劳的回忆性文字。

对一个真正的研究者来讲,发现新史料的意义非同一般。它一方面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叙述,更重要的是,我们既有的观点和认识因新史料的发现而得到更正。今天我们要评析辛劳及其作品就有这样的意义和价值。第一,内蒙古的红色文学资源,尤其是现代部分的史料非常稀缺,所找到的资料也难成体系,而辛劳及其作品给内蒙古红色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一页;第二,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史。过去我们总是两级分化,或强调纯文学的价值,或强调革命文学的性质,而很少综合考虑新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通过评析辛劳的作品,正好匡正我们的偏离,丰富我们的感知。

过去,辛劳和他的作品没有进入文学史视野,也没有经过经典化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是不幸的,但并没有“永沉于文学的忘川之中”,终于浮出水面,重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他也是幸运的。历史不会忘记一个忠诚于文学事业、忠诚于人类解放事业的诗人和战士。

战士中的文人

辛劳的身份非常明确,他首先是一名战士,一个旅行者。但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里充满了诗歌,充满了罗曼谛克的风格,“一身都是诗”。所以,他虽然是一名战士,但他的气质首先属于诗人。

一.疯狂的阅读者

辛劳研究著作不多,现能看到的只有几篇,其中包括对他的回忆文章。从这些文章我们能读到辛劳本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以外,也能了解到他本人的创作追求和阅读习惯。在细读这些文章时,最令人感叹的,是他当时的阅读量及文学爱好。在那个环境和条件下,他还有兴趣阅读《红楼梦》,不能不说他就是一个地道的文人。而且还有兴趣追寻外国诗歌,尝试着写长诗和西方形式的诗歌。他周围的人都取笑他和批评他,但他并没有被言论击倒,执意留下了许多别说是当时的文坛,即使现在看来也能见其独创性的诗歌和散文。就拿《捧血者》来说,里面每章题目下都引用了外国著名诗人的一行或几行诗,表明他的这首诗并不是简单的白话诗,而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是尝试着用崭新的形式写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长篇诗歌。从辛劳本人的作品以及他人的叙述中读到诸多外国作家的名字,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普希金、涅克拉索夫、高尔基等作家的名字,还有萨迪、夏蜡等我们并不熟悉的作家。而且辛劳并不避讳把那些作家的名字呈现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坚持自我的文艺批评家

通常,革命文学作品很容易被给与一些套话式的结论,即,集体写作或者模式化创作等。但事实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据王元化的《忆辛劳》一文讲述,辛劳就文艺问题跟他“发生过相当激烈的争论”,还说“当时他对文艺的理解要比我们深刻得多”。

目前能看到的辛劳文艺评论只有《因为我需要控诉》《谈诗的出路》《自由论坛与诗人们商量》《播音剧的发生》等几篇。其中《谈诗的出路》《自由论坛与诗人们商量》两篇,可以看作辛劳诗歌观点的集中展示。这些短文中,辛劳以评论家的口吻批评当时诗歌的颓废和缺乏活力的情况,同时也积极引导,也与一些贬低当时诗歌成绩、抹黑诗歌前途的人士争论,为诗歌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进行辩护。

三.诗歌艺术的追求者

在讨论革命诗歌时,人们常用的思维方式就是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