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拍拍东北采风北方游猎第一乡
2024/9/22 来源:不详驱车80余公里,来到了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这里也被称作“北方游猎第一乡”。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总人口不超过1万人。
鄂伦春族使用鄂伦春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在乡里新铺设的大道上行走,遇到一位身材不高肤色黝黑的男子。
“您是鄂伦春族吗?”我问。男人回答:“我是鄂伦春族。”“我可以给您拍照吗?”“好。”我拿出手机,留下了一幅珍贵的影像。
据了解,鄂伦春族分布的地域,分为17世纪中叶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17世纪中叶前,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鄂伦春人逐渐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分别在呼玛尔河流域,逊河、沾河、乌云河、嘉荫河流域,阿里河流域,多布库尔河流域和托河流域五个流域过着游猎生活。
如今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黑龙江的鄂伦春族占本民族总人口的47%;内蒙古鄂伦春族占44%。
新生鄂伦春族乡有一座岭上人博物馆,里面展出了鄂伦春族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详细介绍了新生乡新生村鄂伦春族的发展历史:
从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林下经济;从居住“斜人柱”,到住上家用电器齐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负责博物馆讲解的小侯是鄂伦春族后代,奶奶是地道的鄂伦春族。她介绍说,8月12日是新生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周年纪念日,乡里正在积极筹备庆祝活动。
我在乡里转了一大圈,看到工人师傅正在紧张忙碌,有的在给墙上的民族浮雕上色,有的在鄂伦春族服饰雕塑上进行最后的打磨,还有的正在往新建的农产品展销厅里搬运展板。
小侯介绍说,自下山定居以来,鄂伦春人告别“毡幕而住,逐水而居“的历史,结束了四处漂泊游猎的生活,跨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在村里转悠时,一户村民热情招呼我进她家里坐坐。她是汉族,已故前夫是鄂伦春族,儿子闺女分别在哈尔滨和黑河做事。
得知我对鄂伦春族历史有兴趣,目前跟她一起生活的二婚老公从柜子里拿出一本相册,指着照片上一位鄂伦春族男子说:“这就是她家掌柜的,从前是文化站站长。”
我看到了一位英俊潇洒的鄂伦春猎人,背着猎枪,抱着猎犬,脸上充满自信。
鄂伦春人依靠狩猎维持生计的历史已经过去。我想说,这张照片如同这位女主人的感情生活,过去的美好值得珍藏,今天的幸福需要把握。